新闻动态
作者:ezajj 发布时间:2024-05-21 15:00:18 浏览: 次
杏彩官方网近日,在福州举办的2024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老工匠们以“天工巧作”令“福”地生辉。
在这一场权威性、规模性、影响力居全国之首的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超过1000名工美大师和大国工匠亮相,超过12万件各地特色展品风采互鉴、交相辉映。
艺苑争芳中,来自八闽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工艺美术大师用巧手、锋利刻刀,创造出锦绣炫彩的作品,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人文风骨;在入古出新的跨界融合中,传统工艺美术之花绚烂绽放。
在一众展馆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艺术馆稳占“C位”。步入福建馆,右手边就能看到各类构思精巧、工艺不凡的寿山石雕作品。
陈礼忠的新作《安居》巧夺天工。菊花以洒脱之态傲然开放,花朵大而活泼,层层叠叠,渐次打开,花瓣柔美而富有动感,两只鹌鹑停在一旁,双眼明亮而深邃,羽毛之间衔接紧密。
“山河无恙,人间皆安。”这是陈礼忠在疫情后,透过《安居》作品给予祖国和人民最深的祝福。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考工记》里的这句话也是陈礼忠声名鹊起之路最好的总结。如今,陈礼忠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的代表性传承人。可少有人知道,千禧年的除夕夜,他却是靠借来的1000元钱过了个年。
窘迫,只因陈礼忠倾尽所有,买了一块石头。1995年夏天,27岁的陈礼忠在福州晋安区寿山乡寿山村看到了一块五彩斑斓的巨型鸡母窝,高达1.4米、重达600公斤。
花费12万元。这价格,当年可以在福州市中心买套房子。“太美了!我的血液在身体里沸腾,我知道我不能失去它。”陈礼忠回忆道。
他也曾因这块石头饱受同行的质疑,因坚持艺术创作拒绝甲方“指点”,令即将到手的订单打了水漂。但在2001年,《春声赋》破茧而出,惊世骇俗。
此后的故事被人们熟知。2010年,《春声赋》曾以镇馆之宝的身份亮相上海世博会福建馆,官方以1.3亿元的价格为其投保。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闽派牙雕的传薪者宋春国,在正式接触牙雕前,曾耗费一年时间,专注于磨刀。“心性若不坚定,连牙雕的门槛都摸不到。”
自幼随父在莆田工艺一厂学习雕刻,宋春国曾辗转于石雕、木雕、牙雕车间,最终集百家雕艺之所长,研创了“琳珑细透”牙雕技艺——融汇了圆雕、平雕、透雕等雕刻手法,其作品呈现出“雅、润、精、逸”的艺术风格。
宋春国的代表作之一《百骏图》,是按照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百骏图》原画作1∶1进行再创作。自2013年起,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历时近4年才完成。这个作品重达500公斤、长4.8米、高0.7米,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象牙雕刻作品,获得扛旗世界纪录。
为创作寻找灵感,宋春国如今仍保持着翻阅古籍、观看展览的习惯。他对这门手艺的热爱始终不减,直言:“要想把这一行做得长久,离不开耐心与细心,更要有坐得住冷板凳的定力和韧劲。”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谢松青也持有同样观点。谢松青从小就接触建窑建盏,耳闻目睹使他走上了建窑建盏和其他陶瓷工艺制作之路。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现有大量遗址位于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一带。在谢松青的记忆里,小时候,山上、田里、路边可见大量散发着晶莹光彩的黑碗残片,家中装食物的器皿很多都是建盏;长大后,建盏成为他浓浓的乡愁。
他几近痴迷,从收藏、鉴赏、烧制建盏,到传承、恢复、光耀建盏文化杏彩官方网,以传统龙窑柴烧建盏杏彩官方网,成功地烧制出可与宋代建盏相媲美的建盏,创办了第一个非国有的建窑建盏博物馆。
在各自领域有所成就后,不遗余力地让老工艺传下去、火起来,成为工艺美术大师们共同的追求。数据显示,目前,全省累计60人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826人获评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1307人获评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
年近花甲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建胜在徒弟兰全盛的展位上紧张地搓着手。然而,真正接受“考试”的,却是他的徒弟兰全盛。“虽然接受考试的是徒弟,但同样也是对我们师徒技艺传承的一种考验。”林建胜说。
此次,兰全盛带着两件作品参加“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这是工艺美术界最重要的比赛。大赛设“金鼎奖”“百鹤奖”“新锐奖”三个层次奖项,相当于金、银、铜奖。兰全盛的目标是获得好奖项。
“他曾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这个可不好得。这次参加‘百鹤杯’创新大赛就是想获得大家对自己作品的认可,再努力拿个奖。”林建胜笑着说,言语中满是对徒弟的赞美之词。
出生于1981年的兰全盛有20余年的制陶“工龄”。2007年,他进入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习陶瓷雕塑时,认识了林建胜,两人交谈甚欢、相识恨晚,其间他逐渐感受到德化传统陶瓷雕塑的独特魅力。3年后,兰全盛毅然辞去小工艺品创作设计工作,向林建胜学习求教德化传统陶瓷雕塑技艺。
工艺美术讲究“因材施艺”。林建胜曾在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任职,后又担任福州大学、福建商学院等客座教师,桃李满天下。“一间坐满50人的大学教室里,首先让学生用泥塑临摹一个作品的基本型。作品达8分以上的学生,就是天赋型选手,再加上后天努力,或许可以成为大师。”
即便如此,现在还是存在着传统工艺美术后继乏人的现象。“学生教过数千个,但仍然坚持从事陶瓷行业或者从事与之相关行业的学生,仅十分之一。”林建胜说。
在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的德化,陶瓷已串起了一条500多亿元的产业链。2023年,规上陶瓷企业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的77%。
对此,宋春国感触颇深。“大学学习4年,学徒再当6年,牙雕手工艺者想要出师,至少需要10年。学徒在学习过程中,人才流失率达30%,学徒最终成为大师,10个人里仅有1人。”
传统工艺需要一代代年轻人的传承。如今,几乎所有的工艺美术大师都选择收徒传艺,倾囊相授。
来自莆田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福华通过大师工作室与高校合作讲学、社会传承、工厂传承的方式,培养了行业人才上千人,还以丰富的课余活动为载体,开展榫卯结构、木工工具、手工体验、仙作故事等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导向,创新载体与游戏的形式相结合,让孩子在玩乐中了解非遗技艺,感受民族文化。”
黄福华说:“在仙游有很多红木三代、四代,甚至五代。我们也曾有过断链的阶段,很多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榫卯,什么是锼空、镂空,什么是浮雕、通雕、浅雕、阴雕。现在许多年轻人接过父辈的接力棒,继承父辈的手艺,推动仙游红木文化传播。我们感到很高兴。”
记者还在陈礼忠艺术馆见到了“00后”毕业生陈葆掬,这也是陈礼忠最近收的一个小学徒。谈及选择这个行当的原因,陈葆掬说:“色彩对人的感官刺激是最为直接的,寿山石天生便能‘以色夺人’,拥有更丰富的情感和艺术表现力。”
“在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上大二时,无意了解到陈礼忠大师为了更好雕刻鹰这一翎毛类动物,曾畜养了十几只鹰,悉心观察其栖息动态和习性,创作了一系列目光如电、炯炯有神、爪力雄劲的雄鹰形象。”陈葆掬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在她看来,工艺美术的生命力始终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
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已有超过30所高职院校开设了产品艺术设计、艺术设计等工艺美术类相关专业,专业点超过100个。
尽管已是大师,宋春国仍旧是刀耕不辍,每天坚持与作品的原料“对话”,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画图稿、刻部件、搞创新,或到半夜才有了灵感,也要从被窝里爬起来开工创作。
工艺的价值和魅力,主要体现在人的创造上。在宋春国的展馆中不乏极为精细的牙雕、木雕作品。“手工艺与科技工艺的结合,让曾经一些繁难工艺变得简单易行,比如,用高频率电动雕刻工具,就能完成更多精致、对雕刻角度要求严苛的作品。”宋春国直言,但除此之外,科技无法代替创作,所有的作品仍然要一件件完成。
在福建馆转上一圈,一张极具特色的餐桌让人印象深刻:直径近4米的桌面上,雕刻有万里长城、颐和园、黄鹤楼等16处名胜古迹。这件名为“福满江山·中国餐桌”的作品,以大红酸枝为材质,采用多层工艺手法,耗时近3年才完成。
“这件作品把我们很多的工艺技艺都融进来,深浮雕、镂空雕、半立体雕,呈现出各种精湛的技艺。”黄福华说道。
黄福华扎根传统技艺,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谋变创新,将古典与现代有机结合。“创新是发展的内核,但传承一定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最终实现融合。要顺应时代,紧跟市场的需求,把人们对生活的个性化追求、对生活美的追求很好地悟出来。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更加得到人们的认可,满足市场的需求。”
目前大多数工艺美术特需资源濒临枯竭。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显示,特需资源如内蒙古巴林石已枯竭,福建寿山石、浙田石、新疆和田玉、广东端砚石、河南独山玉等储量稀少。此外,淄博、唐山的高岭土几乎枯竭,景德镇高品质的高岭土已相当稀少。
求变,成为诸多匠人创新的必由之路。以牙雕为例,2018年,我国禁止象牙贸易。对于宋春国而言,技艺传承意味着要实现原材料的替代,于是,他积极转型。最终,猛犸象牙逐渐代替现代象牙,成为牙雕创作的材料。“猛犸象牙属于史前遗存化石,质地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是合法的原材料,但稀缺。”
闽派牙雕的一大艺术特色是工艺精湛、惜料如金,能呈现出纹饰的繁密之美。在宋春国看来,以猛犸象牙为材料的雕刻创作更需要创新。“猛犸象牙外皮和牙心质色不同,原材料中会夹杂一些断层、裂痕、杂色,这就需要在保留材料特性的基础上,因材施艺,随形而雕,实现‘动态创作’,赋予牙雕作品新的艺术美感。”
林建胜认为,为避免更多“学艺不从艺”的现象,可以寻求一些更为积极的应变之道。他鼓励跨界、融合、创新,包括产业的创新。
林建胜曾教导过的一名学生郑良文,在德化城关职业中学学习了3年,又在深圳的工艺厂里工作了五六年,这几年在深圳从事与陶瓷相关的融合作品的经销,走出产业创新之路。“抽屉把手、橱柜拉手,甚至是灯罩,都可以是陶瓷制作而成的。把这些产品与木制品、金属相结合,受到一众好评。”
在时代的浪潮中,工艺美术不断地演变和创新,但不论是何种形式的传承创新,工艺美术大师们始终坚守中华美学精神,把握工艺美术文化特质,做到“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Copyright© 2022-2024 浙江杏彩官方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 备案号:鲁ICP备19026718号